孩子背《四书》让人高兴不起来

日期:2009-10-29  阅读:6929  撰稿:ZT  Ip:江苏扬州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走上了讲台。开课伊始,彭林老师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熟练地背诵“四书”。“太难了吧?”“怎么可能?”讲台下哗然一片。彭林老师并未多讲,而是把他的客人——那些六七岁的娃娃和十几岁的少年请上了讲台。

 

孩子们流利地背诵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一名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可以全文背诵六经中最难的《尚书》。就这样,同学们的抱怨和质疑化作了佩服和信心。也就这样“四书”这久违了中国课堂的经典,又重新回到了同学们的视野。接下来是老师耐心地讲解,学生专心地聆听。

 

  对于现代人来说,《四书五经》即便读起来,也会有诘屈聱牙的感觉。而“六七岁的娃娃,十几岁的少年”,居然能够“流利”地背诵,着实令人五味杂陈。说了不起吧?又有些苦涩。说苦涩吧?又有些感动。说感动吧?又有些沉重。笔者只能说,大学教授的“目的”肯定达到了——小“客人”们一现身说法,清华学子顿变“哗然”为“专心”。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世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具说服力的“教材”了!

 

  《四书》作为必修课,走进清华大学校堂,一点都不必奇怪。熟练背诵《四书》,作为人文学院的高材生,这样的“苛求”也算不了什么。毕竟,清华大学是超一流的高等学府,人文学院的学子也负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但把厚重的传统文化过早地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臂膊上,着实有些不能承受。对于孩子们来说,《四书》即使能倒背如流,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更何况其中“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等糟粕又让他们如何去辨别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巴金就写道:“我是受过"填鸭式"教育的,我脑子里给填满了所谓孔孟之道……人们从来不教我开动脑筋思考,到了我自己"开窍"的时候,我首先就丢开那些背得烂熟的封建糟粕或者封建精华。……那些填进去的东西总不会在我的脑子里起作用,因为我是人,不是鸭子。”巴金这位童年读经的亲历者的这种经验,发人深省。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