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国际儿童读书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四月的校园不仅有花香,更有浓浓的书香。阅读是一种精神跋涉,与书相伴,我们能从中收获新知、滋养心灵,汲取坚定前行的力量。4月20日,著名作家、文史学家熊召政老师来我校讲学,和初中的师生回顾他的读书时光,畅聊书籍带给他的精神食粮。
熊召政老师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所长
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矛盾文学奖)
新作:长篇历史小说《大金王朝》
熊召政老师来新东方给师生们做读书讲座,是大家一直期盼的事情。熊老师在讲座中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读书故事,他用生动的叙述激励同学们把握青春、好学读书。熊老师的亲身经历和幽默博学有着强大的磁场,同学们时而凝神专注,时而笑声朗朗,认真聆听着熊老师的人生智慧和谆谆教诲。
1.童年时尽管调皮贪玩,但学习优异,幼学如漆
孩子贪玩,可能是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头疼的问题,但熊老师说贪玩和学习并不是对立的。熊老师讲述了他小时候的“贪玩”故事,同学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可亲可爱的熊老师。
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熊老师在上小学时,天真直率、调皮贪玩。他心中有所想,便会直接表达出来。他会给同学和老师起形象的绰号,还会偷偷地从教室后门溜出去玩,直到快下课了再悄悄溜回课堂,因为上课的内容对他来说太简单了。尽管如此贪玩,但熊老师学习成绩优异,而这得益于他大量的阅读。
熊老师的童年是在外祖父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度过的。从5岁开始,他就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古诗词,学习了诗词歌赋的写作。
熊老师说,很多古诗文当时背诵时不知它的含义,但随着年岁增长,渐渐就会领悟越来越深。他用这个例子跟同学们讲述了一个道理:背诵,也许当时你觉得没有用,也许当时也不能完全明白含义,但你会发现幼学如漆,小时候背诵的文章对人生有着长久的积极影响。
2.少年时求知若渴,在困难中奋发努力
熊老师的少年时代正逢文革。那个年代,想要获得一本书非常困难。当年正读初二的熊老师下乡时只带了唯一能找到的一本书《文心雕龙》。在劳动之余,熊老师把这本晦涩难懂的书全部背诵了下来。(多年后的大学课堂上,他仍然能将《文心雕龙》倒背如流;“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时至今日,《文心雕龙》中的章句熊老师仍是信手拈来,再次印证了他的幼学如漆。)
为了读书,熊老师借遍了方圆50里能借到的书籍。有一次,他打听到一户农家有一套《古文观止》,下雨天他走了近30里地,翻越了数个山头,好不容易才把这套书借了回来。那时候的夜晚还没有电灯,熊老师借着煤油灯散发出的微弱灯光,欣赏着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度过了无数个黑夜。
家里的煤油用完了,熊老师的母亲就把家里的菜油拿出来点灯照明,支持他读书学习。计划经济时代,每人每月只有四两菜油,因为用菜油照明,熊老师一家吃了一个月的清水煮萝卜,这件事让他至今对这本书记忆犹新。当然,这样的阅读给熊老师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熊老师的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读书,现在同学们的学习条件比那个年代好多了。熊老师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劝勉同学们不要因为过分强调学习条件,而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他说:“一个人如果经历的苦难多一点,那么他的成长就会快一点。学生时代一定要努力学习,否则走上社会后会发现自己阅读量少,知识面不够。”
3.青年时疯狂阅读,发现读书的伊甸园
青年时期的熊老师来到县里工作,看到了大门紧锁的文化馆。
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