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同课异构《观察物体》

日期:2020-11-27  阅读:3713  撰稿:周小莉  Ip:江苏扬州


2020年11月25日上午,在小学阶梯教室,庄玮老师和张婷婷老师分别执教了《观察物体》一课。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来研讨“教无定法”。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催生的新生事物,它强调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控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同中求异”。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两位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策略的选择、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等,然后在集体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把“异构”的设计最大优化。


对于《观察物体》这一课,重在“观察”。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好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两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观察玩具小猴时,也非常注重观察的方法,着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者的位置找到相应的视图,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视图也不同,并通过讨论明确区分从左面和右面观察所得到的视图的方法,突破难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就这两节课,老师们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余芳老师说:这节课比较容易判断的是前、后,关键是怎么区分左、右。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左、右,强化一下学生对左右的认识,突破一下难点。


杨朝霞老师说:庄玮老师的教学层次很清楚,板书设计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小组观察交流时,一个一个的反馈可能用的时间会比较长,怎么有效的反馈还要再做调整。在后面教学猜其他位置的同学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难点,为了更好的判断,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顺时针转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前、后、左、右),加深印象,这样会比较容易猜别人看到的是什么。


许月老师说:课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对学生的语言表述方面要加强规范化。


洪老师说:

1.              这节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突破难点方面,两个人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观察玩具小猴时,有的是直接观察,有的是用图片,有的是用猜。

2.              观察物体是“我”观察物体,要有规范的语言表述,先要确定“前面”,方位要统一。

3.              “择优”方法的使用。先确定“前面”“后面”,再找跟自己的相同方向,体会观察者位置与视图之间的关系。


顾主任说:

1.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怎么把握?庄玮老师在这节课上做了很好的教学设计。

2.              在答题中,老师也教了学生很好的技巧。

3.              “提问不防打打擦边球”,比如庄老师在问到:“你怎么这么快知道的?”


最后,何主任就如何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1.              从观察两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提到学生只有真正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2.              要丰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语,鼓励性的评价要重于表扬性的评价,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引和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