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丨英语课≠教语言

日期:2020-09-04  阅读:3609  撰稿:谢谦  Ip:江苏扬州

和生活性,强调探究式学习和跨学科交融,综合历史、科学、地理、体育和艺术等诸多学科。

看似是英语课,但“教会学生英语”,从来就不是这套课程的中心内容。在小学英特班六年的系统学习中,学生将基于真实的英语情境,融合思维、表达和语言的训练,其团队合作、适应能力、探究精神、国际视野、善于交流等方面都会有较大提升。

这套课程就是,适合5-11周岁孩子,全世界90多个国家1900多所学校在使用的IPC课程。2018年10月9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正式晋升为IPC学校。

 

一、原汁原味,一节“常态”公开课

热闹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吗?“我说你听”才是课堂常态吗?明确规则的气氛一定是沉闷的吗?

8月31日开学第一天,扬外执行校长陈庆翔和学校管理团队成员、老师们一起走进小学英特班,现场聆听了一节英特三1班的IPC课。本课主题是《Rules and Procedures(课堂规则与教学常规)》。

1.jpg

在IPC团队和外教Luis看来,开学第一课讲"规则"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但这样的开课主题下,老师无法融入太多IPC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常规的教学步骤,比如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是一节展示课,而是一节原汁原味的“常态”公开课。

整节课,外教Luis一直在与孩子们明确IPC课堂规则。你却听不到一板一眼的规则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轻松愉悦的笑声和妙趣横生的表演。在课堂设定的演示环节《Right or Wrong》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简易的剧本,并且演绎出来。孩子们在观察同学表演时,判断对方是否破坏了规则。这样的“反向演绎”,极大加深了孩子们对规则的印象.

2.jpg

外教Luis的授课声音不算大,原本听课老师以为是个人原因。等Luis揭晓最后一条课堂规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Rule 5:I will use an inside voice.(我会用合适室内的音量发言)。为了避免孩子们养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习惯,Luis特意在课堂上降低自己的音量,以己为范正面引导孩子。

你看,强调“规则”并不是一味的压制、要求,不是重复“you can't...”(你不能做什么),而是引导“I will...”(我将要做什么),是让孩子们在情境演绎、绘画输出和耳濡目染中逐步认可。这节IPC常态课所呈现的,也正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jpg


二、事无巨细,一套IPC课程实施标准

IPC课程与国家课程如何融合?教学评价Rubrics如何应用于IPC课程中?课程的标准化实施落实在哪些方面?

现场,IPC项目负责人赵钺老师作了有关《IPC in NOIS: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IPC课程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和质量管理)》的说明。

IPC课程是小学部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项目。英特班的课程模式并非“完全西化”,而是“中西合璧”。英特班课程主要分为四部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IPC课程+个性化课程。

赵老师表示:“最初引入我校小学部英特班课程体系时,IPC是独立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但简单的加法不能满足于我们英特班国际化发展和课程体系优化的总趋势,所以目前我们探索的是扩大IPC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融合度,并且在未来把重叠部分越做越大。”

4.jpg

据赵老师介绍,Rubrics,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估标准,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参考IPC课程框架内的评估标准,IPC教研团队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了Rubrics架构。

她说,“教学活动进行中,我们会在三个时间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分别是‘学科任务’完成时,‘学习单元’完成时和学期结束时。以‘学科任务’完成时的评估举例,例如,孩子们完成了一张关于热带雨林调查的海报,评估准则包含了干净整洁、任务组成部分的完成情况,完成任务的专注度和小组合作情况,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英语使用程度,是否准时完成等五个维度,分成了4/3/2/1四个等级。”

“学生先小组讨论自我评估,接着老师评估,学生拿到老师评估的结果后,再和自己的评估结果对比,讨论该等级原因、总结做得好的方面、分析有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