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选择留学,因为艰难和磨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日期:2019-01-03  阅读:2183  撰稿:时海越  Ip:江苏扬州

 

前不久,在留学早申请中,我被心仪的梦校:美国科尔比学院录取,我特别开心、激动!在兴奋之余,我很感激新东方学校这三年来对我的帮助,特别想写些东西,和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和成长的心得。

 

选择留学,因为艰难和磨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我在选择留学的时候,确实面临了不少阻力:社会上有不少人,对于留学有一种抵制蔑视的态度,大概觉得我们有钱没处花;亲朋好友也经常不认可,认为留学是差生的出路。

 

然而,看看周围的同龄人,很多走进中国的大学后,大都丧失了在高中的拼劲,也难以取得曾经的辉煌。因此,留学早在我刚刚进入初中时,就成了我唯一的最终选择。

 

进入高中,当父母与初中同学的家长交谈时,总是被一股莫名其妙的羡慕劲包围着,“你们多轻松,现在只要随便学学英语,我们家小孩还有那么多功课要做。”

 

其实,我们一点不轻松。

我们确实值得羡慕,但不是因为轻松,而是因为我们学得更丰富、更快乐、更有意义、更有益于我们的未来。先不谈我们从充实活动列表,到提交申请文件时的复杂程度,单是标化考试的托福和SAT两项,就不知难倒多少学生。

 

选择出国上本科,并不是我们崇洋媚外,也不是我们轻视国内的高等教育,只是每日待在自己的城市里,获得的资源、机会和国际化视野,显然不能与出国闯荡相提并论。

 

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在国外的顶尖学府,我可以获得更多重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或者把自己有限的能量,贡献给亲朋好友和社区居民,而不是尽全力提高自己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的,也从来都不感兴趣的科目成绩上。

 

每年此时的申请季,都是留学界最火爆的时候。不仅各个国际学校互相比较,中介显摆成绩,最亲近的同学之间也会暗暗较劲。即使是对留学一窍不通的人,也会通过参考录取学校的排名,去衡量自己身边学生的成功程度。

 

这些外界的目光,对于像我这样申请文理学院的学生,是尤其不利的。由于在中国知名度较小,美国的文理学院,常常被一些不知情失,当成野鸡大学的象征,或者与国内专科院校相提并论,甚至在回国工作的时候,也有诸多不便。

 

然而,作为美国本科教育真正的精华,作为培养了绝大部分美国总统的学校,美国的文理学院绝对不应该受到这种待遇。

 

甚至在我被科尔比学院录取之后,还有老师来安慰我:“没事,你还有机会转学去综合大学”。殊不知,只有文理学院可以真正满足我的学术需求,而一些把目光放在综合大学的同学们,也会被所谓的排名带来的攀比,限制住脚步,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喜好。

 

所以,如果你选择留学,就一定要秉持本心,明确自己的目的和偏好,挑选心仪的学校,而不是一味跟风。

 

更为“悲催”的是:即使我们克服艰难险阻,进入所谓的“前三十”“前五十”或者常春藤校,也只能预示着“地狱生活”的开始:我们在异国他乡,要努力适应完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要是有幸进入了三学期制的学校,那么就意味着这位同学每年需要面对使人崩溃的期末测评3次;还有数不胜数的各项任务和随堂测试。

 

恰逢这两周是美国许多学校的期末考试,我虽然尚在国内,但是看着自己的朋友圈被学长学姐的哀鸿遍野刷屏,也可以隔着屏幕,体会到留学生的艰难处境。

 

尝试着想象一下,独自一人远在异国他乡,每天熬夜到两三点(期末考试之前,甚至可能连续通宵),去尽力赶上自己因为前十几年的不足而被同学甩开的科目,尽全力摆脱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每天省吃俭用,不敢生病,不敢理发,只想把自己最阳光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国内亲人,却把所有压力和负担藏在心里自己默默扛,即使是最强大的全能学霸也不一定能轻易应付。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