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读课上,我正在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讲“什么是主动学习”以及“怎样主动学习”,忽然从前排第一张座位处发出刺耳的“啪啦啦”的响声。我循声望去,原来又是她。这是个集魔鬼与天使于一身的学生。有时她是那么地懂事:感恩,好学,思维活跃……有时又让人抓狂。此时,她手里正抓着一个可以卷起来的尺子漫不经心地玩弄着,一会儿展开,一会儿卷起,不时发出啪啦啦的响声,桌上铺满了胶带、纸卡、塑料玩具等各种小玩意儿。
如果十几年前,我一定会冲着她发一通火,连本带利地数落她一番,甚至借此羞辱她一顿。可今天,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那么做的,因为我知道,那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我在想:她为什么那样做?她心里在想什么?她想告诉我什么? 这些行为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早读课下,我把她请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与她交谈起来:
“你能给老师今天早读课上讲的话提点建议吗?”
“没什么建议。”她小声嗫嚅道。
“就是觉得没意思,是吗?”我试探着问。
“嗯。”她应了一声。
这或许就是她在课堂上玩卷尺的主要原因。联想到她平时的表现,她是个喜欢参与的孩子,不愿意被动地听讲。
我接着问:“是的,我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台上讲话的人讲的内容枯燥乏味,很没意思,我也不想听。”
接着,我又问道:“你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做的吗?”
她好奇地看着我。
我说:“虽然我不是很乐意听,但我仍然安静地坐着。你知道为什么吗?”
她想了想,说:“是因为你不想让台上讲话的人难堪,你很尊重他们,你也不想打扰其他听讲的人。”
我夸赞道:“我们想到一起去了。我就是这么想的。”
我接着问:“你今天课上玩尺子,发出刺耳的‘啪啪’声,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她想了想:“对老师不尊重,也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
“是的,那咱们怎么办呢?”我把“球”抛给她。
“我把那些东西全部带回宿舍,不再放在桌洞里了。”她顿了顿,继续说,“努力不发出声响,安静地听。”
“可是,那是很难受的呀,怎么办呢?”我故意为难她。
她没有说话。
我说:“我给你个方法。”
她瞪大眼睛望着我,似乎等着我的锦囊妙计。“你实在不想听,就拿出你喜欢的课外书来看。那样,既不影响其他同学,又能合理利用时间。怎么样?”
“好!”她很开心地说。笑容满面。
我不奢望这样一两次谈话、引导能立竿见影,彻底解决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更多地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坚持这样做下去,他们就一定会获得成长,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花期有早有迟,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适宜地浇水、施肥、捉虫,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