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教育的,遇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常发现一个普遍规律: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满意,孩子在他们眼中满是优点,他们欣赏、鼓励孩子很多,而问题学生的父母,则对孩子有很多不满意,在他们眼中,孩子有很多问题、缺点,他们对孩子有很多指责、批评。前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值得欣赏和赞美;后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问题越来越多,家长不满、指责也越来越多。
如果孩子在父母眼中,显得缺点、问题少一点,优点、长处多一些,父母自然会更多地欣赏、鼓励孩子,孩子就能进入良性循环,变得越来越优秀(老师对学生也是同样如此)。如何减少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
想起这个话题,源于记者去年参加的一个家庭教育培训。
培训现场,讲师请家长们列举自己孩子的问题(缺点),由人写在大纸上。结果,家长们发言非常踊跃,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说自己孩子的问题,写了整整两大张纸,列举了四五十条各种孩子的问题。两张大纸很容易就写满了,家长们还非常意犹未尽。
写完之后,讲师问家长们,“认为自己孩子有纸上所列问题3个以上的,请举手。”结果家长的手举起一大片,约在90%以上。“认为自己孩子有纸上所列问题5个以上的,请举手。”结果仍是一大片举手,约在80%以上。“认为自己孩子几乎没有问题的,请举手。”结果几乎没有人举手。
可见,在家长眼中自己孩子有很多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多数中国家庭的家庭教育,都是很成问题的。

在我们新东方,我们极少说孩子有什么问题,相反,我们说的多是“孩子无错”,我们说的多是:家长要避免各种教育误区,少犯低级错误,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家长的问题。
很多新东方家长看自己的儿女,看别人的孩子,不觉得有多少问题,只是有不同,而且常常能欣赏孩子各种不同和优秀。为什么我们新东方人看孩子会和社会普遍情况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受王校长经常倡导的新东方教育理念的影响。天长日久,我们更能理解不同、发现优点,热衷欣赏、赞美、鼓励孩子。
那么,究竟怎样让孩子在大人眼中,问题、缺点少一些呢?
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想得更深些,你会发现,所谓孩子的问题,很多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常常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
你戴着墨镜看世界,却指责世界怎么这么黑。如何让世界变得光明些?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拿掉你的墨镜。
以这两张纸上所列的孩子问题来说。


换个眼光,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只是孩子的特质;是特点,不是缺点。比如:脾气暴、好哭、胆小、爱生气,等等。以胆小来说,胆大胆小各有利弊,谈不上优缺点,只是人的特点。胆小的孩子做事会更谨慎,安全风险会小一些,但进取、开拓不够。胆大的孩子更能进取、开拓,但安全风险也大。孩子只是不同,但家长喜欢胆大,就会认为胆小是问题、缺点。
有些问题不是问题,而是优点。比如:太有主见、争强好胜、顶嘴、臭美、爱狡辩、讲条件,等。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爱美、会努力争取,等等,这些有什么不好?给父母一个没有主见、不争强好胜、从不顶嘴、不爱美、不会讲条件、不会辩解的孩子,他们才满意?
有些问题,是因为家长持太高的、成人化的标准要求孩子,是因家长不近情理而出现的所谓孩子的问题。比如:推卸责任、不懂感恩、没担当、没礼貌、害怕困难、不坚持、不谦卑、怕学习、自觉性差、没有自控力,等等。我们细看这些问题,会发现,这是很多成人都存在的问题,这是人性共同的弱点,因为感恩、担当、礼貌、谦卑、自觉、自控、不怕困难、能坚持,等等,这些良好的品德或能力,是要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努力、修练,才能拥有,很少有孩子在很小就拥有这许多美德和能力。多数大人都没有这些美德和能力,我们却用这个标准要求孩子。认为他们做不到,就是问题,这合情合理吗?我们自己挑不了300斤的担子,不觉得有问题,却说孩子挑不了300斤的担子是问题。这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