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方能“薄发”,“驾轻”兼着“就熟”(由王总监的家常课《螳螂捕蝉》想到)

日期:2016-03-28  阅读:1640  撰稿:宋梅香  Ip:江苏扬州

3月22日早晨第一节课,刚到办公室坐下来准备改作业,手机微信里出现了这样一条短信:“各位组长,今天上午第一二课,我在阶梯教室上《螳螂捕蝉》一课,是家常课,欢迎有时间也有兴趣的老师光临指导,谢谢!”原来是一年级教研组长转发了王总监的微信留言。这样的大好机会,岂能错过,赶紧拿起听课笔记往阶梯教室走去。

来到阶梯教室,已坐了很多老师。除了语文老师,还有数学和英语老师,看来大家都想来“取经”。两节课上得朴实扎实,没有任何的花哨,读说评议,步步到位,细细品味,收获良多。课上,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出色的表现,看到了充满语文味的扎实训练,看到了精彩纷呈、充满了智慧的对话,更看到了总监在课堂之外的海量准备……总监用行动为语文老师诠释家常课应该怎样上,一边听一边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QQ图片20160325123358.jpg

 

一、说备课

今天的家常课上出了比公开课更多的精彩,扎扎实实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提高,谁都看得见。课上得好不好,备足课是关键。从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总监在备课上的充分准备。

首先是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妥当使用。上课开始,总监从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小古文导入,“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当第二节课上到尾声时,总监又引出了历史故事《螳螂捕蝉》的小古文:“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一节语文课,老师安排了两篇小古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其实,理解了古文,学生除了增长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更真切体会螳螂捕蝉的道理,总监又补充了一段历史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这个故事,我们现在对他有了深刻的了解,当时的吴王寿梦对这个故事也能深知其利害,但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却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真正地理解这个道理。”接着出示了这样的一版PPT,王总监从吴王寿梦开始,说到下一代吴王即儿子诸樊,再到孙子阖闾大王,最后到曾孙夫差大王,夫差就是因为一心攻打晋国,而让越王勾践乘虚而入,结果丢了都城,最终落得吴国的灭亡。

1.jpg

QQ截图20160325153138.jpg

 

把这一段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讲给孩子们听。历史回眸,增加了语文的厚重,学生豁然开朗。而这一切与《螳螂捕蝉》的故事关系又是那样密切。这样的拓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植根心底的教育和影响。最后总监这样说:“少年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古代的多少王侯将相都没有真正理解,都没有记在心底,造成了多少历史的遗憾,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少年那充满智慧的语言。”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滴水不漏,震撼人心。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就连我们听课的老师也陶醉其中,怎么回事,因为这一段历史我们也不知道。总监在备课时,对于语文知识内容素材的增减选用恰到好处,让听课的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节语文课,总监精读了课文,还把两篇小古文穿插进其中,容量本来就很大,但是总监的备课量比起这两节课,更大得多。最重要的是,孩子们都能理解得非常到位。这样多的信息量,但是似乎一切又那么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最后孩子们还能留下梳理课文静思默想的时间。总监在备课时高屋建瓴的选择、放弃,是跟他在备课时下足了功夫密不可分,这期间除了跟课文相关的各种资料的收集,更要进行内容的取舍,删繁就简,深入浅出,这都是作为备课老师所要耗费的功夫。说总监的备课是海量的备课,一点也不为过。

总监经常意味深长地跟我们说,“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他几乎都经过深刻的解读,但是上课前的静思默想和教学设计还是要花功夫。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

 

二、说学生

衡量一节好课是否好,学生的表现出色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今天课堂上,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产生了这样感觉:学生的表现怎会如此给力?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是太好了。

一开始,老师出示了第一篇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古文,学生似乎不费什么力气,顿词逗句,读得有板有眼。

当学生熟悉课文后,王老师更进一步,出示了另一段历史故事《螳螂捕蝉》的古文,或指名读书,或分小组读书,学生读得意犹未尽。老师巧妙的点评让学生豁然开朗,“听了你的朗读,有点像大王的感觉了。”“文中有几个字的意思,我还没有读明白,你们读懂了吗?大家说一说‘谏’‘蹑’‘患’的意思吧。”于是学生一个个七嘴八舌地解释起来。学生就在老师这样不经意的点拨之下,两篇小古文似乎没有多费太多的力气就轻松解决了。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让我们刮目相看,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有时候虽然是寥寥数语,甚至只有一句话,一个神情,但孩子们却能够全部读懂。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生发出许多精彩的对话。比如对“转来转去”的理解,对少年激情和智慧的体会,比如朗读语气的把握,故事的复述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说课堂实施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