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与教改成果展(10):打造新模式新手段下的信息“精品课堂”

日期:2014-06-20  阅读:4145  撰稿:研究团队:信息技术部组稿、编辑:教科研中心  Ip:江苏扬州

前言

  2013年9月,学校教改大赛刚刚拉开帷幕。信息部立即组织起领导小组,计划出比赛方案,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向教研室报名参赛。
  在过去的9个月里,面对着充斥在网络、教学刊物上繁冗花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立足本身、去伪存真、不断锐意创新、积极主动反思,多次自我否定了原来的参赛方案。最终确定了我们部门参赛的“三求”原则。
  所谓“三求”,即“求真、求实、求效果”。
  求真:我们比赛方案一定是要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真实发生的,切忌杜撰造假。
  求实:不夸夸其谈,参赛方案严格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且通过改革能取得实际成果。
  求效果:通过本次教改,能够向学生、向老师展现出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层面上的进步。
  在这个原则下,结合信息部去年刚推出的初二学生全员参加全国二级vb等级考试的出口检测标准。小学教研组、中学教研组大力实施了基于vb教学的课改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从学生、教材、考点三大方面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大胆尝试、深入探讨、广泛调查、严格评估。最终两个教研组各自实践出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课改结果。分别是小学教研组的《“临摹”法在六年级vb教学上的应用》和中学教研组的《多管齐下促学习,广泛教改为提高初中visual basic教学改革》。相信通过这次课改,我们找到了更符合自身教学的正确道路,当然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实施、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作为集信息教学、信息服务于一身的部门,我们不只要争做信息化教学的排头兵,更要愿当教学信息化的好助手,我们立足于全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又推出了《校内教案资源管理》系统,希望能给全校老师提高备课、教学效率带来帮助!

“临摹”法在六年级vb教学的应用
结题报告
报告人:信息部小学教研组   执笔:季峰
前 言

  自建校以来,信息部一直以“信息教学”为部门的核心工作。并形成了包含组织教学、过程实施、结果检查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如在组织小学五年级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过程中,教师分配方面:5名教师每人两个班,即利于精力分配又利于结果考评;过程中进行实时跟踪,重点是对问题学生的关注;所有的在校学生参加全国性统一考试,更是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过硬的验收标准。在这种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下,我部门在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善于创新的信息部没有止步于现在的成绩。而是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经过系统全面的论证,在2013年2月份易部长正式提出了初中二年级整体参加全国二级vb考试。为保证过关率,我们充分利用了小学初中衔接的优势,决定从小学六年级就进行vb的课堂教学。在充满希望的同时,我们小学教研组也面临了新的挑战,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我们组大胆创新,在vb课堂教学上开创了“临摹”法,在实施的近一年中,学生在编程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1. 理论支撑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的学生将来必须掌握三种语言:即母语,外语,计算机语言。
  我校学生在五年级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证明他们掌握了计算机的常用功能。学生在十二至十四周岁是学习计算机的最好时机,他们记忆力强,反应快。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的兴趣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将他们的兴趣引向何处,如果处理不当,现已掌握的知识反而会成为他们玩游戏的助手。我们顺势引导,从计算机的操作学习转向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也就是编程的学习。比如在最开始的几节课时讲的计算器的制作就是个典型实例,计算机附件里的计算器大家都会用,但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我们通过两课时的讲解,学生都会自己动手做出来了,大家在编程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总之 ,程序设计的目标是用某种计算机高级算法语言编写程序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功能。这一工作要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为实现预想的功能要不断地设想多种方案;同时又需要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才能成功地编写出高效、出色的程序。
  因此程序设计是获得创造性修养与获得正确思维方法的极好的科目。是进行智力开发,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学科,特别是为理科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生情分析
  90%以上的六年级学生年龄处于11-12周岁。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的《认知发展的标准》,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第3阶段与第4阶段的中间点上,有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还有的学生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结合我自身的观察,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
  ⑴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⑵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⑶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⑷小学生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在遇到难题时,很难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
  ⑸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
  3. vb特点
  “visual”指的是开发图形用户界面 (gui) 的方法。不需编写大量代码去描述界面元素的外观和位置,而只要把预先建立的对象add到屏幕上的一点即可。如果已使用过诸如 paint 之类的绘图程序,则实际上已掌握了创建用户界面的必要技巧。
  “basic”指的是 basic (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t instruction code) 语言,一种在计算技术发展史上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语言。visual basic 在原有basic 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今包含了数百条语句、函数及关键词,其中很多和 windows gui 有直接关系。专业人员可以用 visual basic 实现其它任何 windows 编程语言的功能,而初学者只要掌握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建立实用的应用程序。
  visual basic 不仅是 visual basic 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编程系统,microsoftexcel 的applications edition,microsoft access和windows的许多其他应用程序都使用这一语言。visual basic scripting edition (vbscript) 是广泛使用的脚本语言,它是 visual basic 语言的子集。这样,在学习 visual basic 中得到的经验可应用到所有这些领域中。
  从开发个人使用或小组使用的小工具,到大型企业应用系统,甚至通过internet 的遍及全球分布式应用程序,都可在 visual basic 提供的工具中各取所需。
  (二)概念界定
  1. 原本定义
  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临摹为了学习技法,侧重临摹的过程。
  2. 应用定义
  将书画上的“临摹”法拓展到vb基础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对范例,理解到程序的核心思想、语句格式,进而能模仿写出类似的程序,最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 实施流程
  第1步:展示范例。
  第2步:教师用人类语言、通俗化语言进行翻译并指导学生重复读出。
  第3步:针对教学重难点对范例进行修改。
  第4步:学生用自己的通俗化语言描述程序执行过程。
  第5步:对照范例后台写出修改后题目的程序代码,完成本节课任务。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探索出“临摹法”在11—12周岁学生vb编程的课堂教学上(30人—40人)的应用。
  2.研究内容
  ①教学范例②学生情况③教学步骤④效果评估
三、研究成果
  ㈠学生层面
  vb虽然具有可视化编程的特征,相当于其它主流的程序开发语言入门已经很是简单,但即使这样,在其它学校授课对象依然是高中以上的学生。而我校计划在六年级阶段就全面实施了vb的课堂教学。如果按照高中或大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讲解,六年级别学生肯定难以接受,甚至会对编程产生畏惧感、抵触感。这就违背了我们开设vb课的初衷。通过8个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对学生分别进行以下方面据调查,得到以下图例:
  1、学生兴趣感与去年同期比较对比调查如下:

  数据分析:与去年同期相比,非常感兴趣率与比较感兴趣率各增长了15%。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去年vb学习的实验阶段我们也提出了兴趣引导的重要性,但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分析下来,主要还是因为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变高了。一节课,虽然导入是有趣的,案例也是有趣的,但学生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