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与教改成果展(9):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的实施与改进
日期:2014-06-19 阅读:3059 撰稿:研究团队:高中地理组执笔:刘亚利李太洋组稿、编辑:教科研中心 Ip:江苏扬州
《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的实施与改进》研究报告
研究团队:高中地理组 执笔: 刘亚利 李太洋
一、由来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观(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我们地理组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存在很多问题,如处理简单、缺少合作、当堂休止、问题矫正少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听评结果的分值如何获得,不能很清楚的解释。即“如何”听评课? 2013年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课堂观察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研究思路,采用连环跟进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研讨活动,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追踪、反思研究,诊断出低效的或错误的教学行为,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方案与措施,并重返课堂,重塑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能。这样的研究方法吸引了我们地理专业组老师的兴趣,我们也尝试在本组内能通过此研究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于是,我们在朱雪梅老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课堂观察听评课的研究。

二、过程
首先,我们自己购买书籍,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学习有关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并参考了大量课堂评价量表,“照本搬科”。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按课堂活动发生的要素,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部分。如下表所示:

这样,我们借鉴崔允漷教授的思想建立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20个观察指标、68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框架, 框架研制出来后,我们先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我们发现,这个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为教师观察课堂提供了一定的可操作性,评课中大家有话可说。但是,如下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观察之后,老师们的发言还是重在评价,对低效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矫正措施缺少分析;二是面对较少的人手,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哪些课堂现象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三是各个观察点的设置不够聚焦、给教师课堂观察操作带来困惑。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和反复修改之后,我们对观察的框架和观察点进行了重新调整修正。
修订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1)观察维度。我们认为课堂是由课程、教师、学生、课堂文化四部分组成的,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这四个观察维度,但是受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重点对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作为研究重点。(2)观察指标。分析每个维度,我们主要找出了其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如教师教学行为重点观察专业表达、教学常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指标。(3)观察点。课堂是极其复杂的,要将每个指标下的具体行为都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没必要,列举其主要行为就可。同时,观察点的呈现不再是单纯的评语形式,而是用问题、活动统计等多种形式,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课堂而不是评价课堂。此外,我们对听评课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确立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观察程序,并探讨了它们的时间、程序与内容。在此基础,我们综合各方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统一的《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的表格》 (见附件二)
2014年上学期以来,我们地理教研组的课堂观察试点全面铺开。小型课堂观察(组内开展)10余次。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
首先被观察的老师和观察老师都要做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在课前会议中,被观察的老师先说明观察的内容、学情分析、目标设定和主要教学流程,和观察老师一起讨论研究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并对具体观察点进行熟悉。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在课堂中,每位老师都带着记录表格有目的的进入课堂观察。进行具体分工:刘亚利主要负责课堂实录记录,李太洋老师负责教学常规行为记录,李春英老师负责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华德文老师负责媒体应用记录并拍照,曹菊老师负责教师专业表达行为记录,沈亚平老师负责被观察老师空缺部分的记录。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课堂观察结束之后,及时对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呈现,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追踪、反思研究,诊断出低效的或错误的教学行为,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矫正的方案与措施,并重返课堂,重塑教学行为,
三、收获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归纳,整理。通过一年来的“课堂观察”的实践,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明显感觉到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1.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了改善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观察框架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课堂观察的内容的四个方面,最终指向都是学生的学习,即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主要的关注点投射在学生身上。即使确立的观察点不是学生,也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如何来验证。通过“课堂观察”研究,也促进了我们地理组不断探索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如华德文老师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刘亚利老师的地理视频剪裁,情景剧模拟,李太洋老师的小组竞赛,曹菊老师的“微课”制作,沈亚平老师的“地理新闻”,李春英老师以“问题研究”为形式的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等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改善地理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促进
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性决定的: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3.学校的合作文化得到了深化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我们打破了国高与普高的界限,大家一起合作探究,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我们地理教师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
四、思考
课堂观察在我们地理组开展了近一年了,虽然在教学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它对我们带来的教学能力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很多困境:
1.课堂观察本身也有局限性,只能凭借观察者的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可视、可感、可知的直观现象与行为,不能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机理(诸如师生的心理变化),只能从现象来分析、理解本质,它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2.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但由于人员认识差异,可能会对观察的结果造成偏差。
3.课堂观察是一个比较浩大的研究活动,为了更全面、更准确的收集观察数据,需要人手较多,我们明显感觉到人员紧张,观察点的选择上只好忍痛割爱。
4.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受学校本身办学条件和繁杂的教学工作影响,我们明显感觉到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太少。需要学校为我们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
5.课堂观察程序分为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步骤,后两部步骤做得比较好,但是课前会议,由于人员属于两个学部,我们集中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多课堂观察都没有开课前会议。
6.关于观察点的选择与观察目标的适切性,即如何选择与开发观察工具,在观察过程中,我们结合我校师生实际情况

扫一扫分享此页
责任编辑
张老师
2014/6/17 15:53:00